- 全网最全小说搜索
- 首页 > 星空:从人蜕变为神 > 第21章 运力,算力章节阅读
-
关灯护眼字体: 大 中 小
第21章 运力,算力
当在次年,单个电推进发动机的推力超过五十千克过后,
人们就已经开始考虑,结合多个电推进发动机的推力,建造仅处于地外空间,或者满足月面登陆上升的大型电推进星际舰船。
或者说,不仅仅是考虑,在一众研究员凑起来讨论研究,确定有这个必要,实际项目就立即上马了。
单个电推进发动机50千克的推力,放在地面还捉襟见肘。
但放在宇宙空间中,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实用价值。
如果想将多个电推进发动机,放在地面上,制造一艘可以摆脱地面引力,突破大气层的飞船,
即便现在有1701D这种高性能的材料,能够保证这样一艘飞船能够建得足够大,同时容纳足够多的电推进发动机,而自身不在引力和推力对抗的时候撕裂。
也依旧无法实现。
因为,目前电推进发动机的推力哪怕超过五十千克,但推重比都还没有超过一。
在地面的重力环境下,哪怕电推进发动机什么都不加,光它自已,它都飞不起来。
但这种情况,放在宇宙空间中,
就又是另一回儿事情了,单个电推进发动机哪怕五十千克的推力,持续施加下,
也能够慢慢加速推动一个比这个推力大很多的东西,
影响的只是,加速所需要的时间。
放在了月面登陆和上升过程中,也是类似的情况。
此刻电推进发动机的推重比在地面远远不到一,
但放在月球的重力环境下,情况就不太一样了,
哪怕目前可能还差一些,但差距,远比地面更值得令人期待。
月球的低重力,本身也是在人类星际开发前期,月球作为人类文明第一颗开发的地外星体的巨大优势。
当年,
人类文明的相关研究人员,学者们,讨论研究之后,
基于电推进发动机技术的突破,直接改变了地月之间航线的运行方式。
之后,化学火箭和飞船组合体,将不再走完地月之间几十万公里的全程,
而只负责将地面生产的设备,舱室,仪器,各类物资,脱离地面引力,送入地球同步轨道,
以及从月球轨道,将一应物资接应到的月面基地或者月面城市。
至于地球同步轨道和月球轨道之间这段三四十万公里的航路,则是由之后完成的宇宙空间内电推进星际飞船负责。
按照计划,多艘大型电推挤星际飞船,会如同在大江大河两岸来回泊客的客船一样,不停的在地月之间来回。
而为了完善这个地月航线的新运行方式,人们还计划在地面同步轨道和月面轨道各建立一个作用类星际港口,结构类似空间站的空间平台。
地球轨道空间平台预留若干个接口,以供从地面上升来的货物接入,方便之后转移进地月之间来回摆渡的星际货船内部。
月面轨道的空间平台,也基本一样的作用。
这样看起来,原本一路从地面到月面的地月航线被切成了三段,好像变得比之前还更麻烦,
但事实上,效率提高的不是一点半点。
人类三号火箭之后只需要负责将货物或者人送到近地空间平台,或者从近地空间平台带回来,
月面运载能力和近地空间运载力本身就是两个概念,哪怕之后人类三号火箭没有新的大突破,客观上,运载能力都会提升不少。
此外,人类三号火箭也必然会发射的更加频繁。
当然,这一切的前提,都是新建造的地月之间星际飞船,单次运载能力远超之前的人类三号火箭。
“现在就立刻动起来吧,朋友们。蔺先生将会因为我们取得的进步而感到高兴的。”
有研究员在确定下地月航线新计划之后,有些高亢地说道。
地月航线运行方式的转变,也算是一个领域的大转变了,
如果放在以前的时代,可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平衡各方的利益,花一些时间去完成转变的过渡,
但在此刻,
就如同先前蔺道一句话就转变了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,
在确定有价值,有必要的情况下,地月航线的转变也是瞬间的。
……
人类第一艘大型的电推进飞船,从决定到建设起来,需要花费多久?
在蔺道的视角里,
几乎是一瞬间,就看到感应到的人类文明中的画面,走过了这个过程。
地面上的一个个人类,就像是小小的蚂蚁,他们聚集在一起,他们以最的热情,日复一日完成着他们的使命。
在太空之中,那一艘艘,不断从地面升起的火箭,就成了新的蚂蚁,
‘蚂蚁’在太空中不断出现,不断挪动着。
一个庞然大物,就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出现了。
整个过程过去,
实际的时间,也还没有走过一年。
……
这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效率,但此刻的人类文明就是能够做到。
不光是人类整体化带来的生产力暴增,
也是因为,在蔺道之前的时代,很难能够将如此庞大的生产力,精准注入某一个项目。
在理论设计环节,一众研究员们通过线下或者线上,聚集在一起。
对于技术成熟的部分,没有任何争议,直接飞快确定下一部分又一部分的设计,
对于技术不成熟的部分,哪部分问题需要哪个研究团队攻关,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分工。
最后,理论设计以一个夸张的速度完成了。
而进入到制造和建造阶段,
一个人可能是单线程的,需要一件事情做完才能够接着做另一件事情,
但人类文明显然不太可能是。
就其中最重要的电推进发动机部分的制造,
按照设计,单艘星际飞船规划安装共64个电推进发动机。
但此刻整体化的,重新完成工业集群规划的人类文明中,
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制造产线或者说制造团队,远超64个。
在通过‘人类工业及生产系统’,接受到任务过后。
哪怕是电推进发动机中,涉及到一个边缘部件,
工人以及相关的生产线设备,都同时开动了起来。
而负责基础材料生产的产业,第一时间,就输送了足够的资源给整个制造任务中最上游的工厂。
哪怕中间有某个中游工厂,需要等待上游产生生产的部件,才能够完成总装,
但其他不涉及到上游工厂的部分,却也能够同时开展起来。
依赖于‘人类工业生产系统’,工业系统及子模块中,任何一个基础生产单位之间,相关数据都是打通而标准化的。
此刻,人类文明虽然在追求更高的算力,因为有需求,
但对于传统科技发展中的通用型强人工智能,却没有过分的追求。
这也算是有原因的……因为,一个通用型人工智能能够做到的大部分事情,此刻虫族化的人类文明都能够做到。
永远积极,永远保持着热情的人们,每一个人都相当于一个强大的智能模块,加起来许多方面甚至比一个强人工智能强多了。
当年的10月,
人类文明,依赖于已经成形部分的地面轨道空间平台,
在地球同步轨道,完成了电推进星际飞船的组装,
而且还不止一艘,是同时有两艘星际飞船在宇宙空间中完成了组装。
单艘星际飞船的运载能力超过三千吨。
虽然从地球轨道来到月球轨道的时间,被拉长了一些,需要接近十天。
往返一趟地月航线需要大半个月。
但随着,地月之间此类星际飞船越来越多,这个时间的影响其实是可以忽略的。
只要每个小时都能够用地月之间星际飞船靠港,那每天地月之间的运载量就能够拉到一个恐怖的程度。
同样是当年十月,
准确说是在两艘飞船相继完成组装的次日,
两艘星际飞船的首次航行就直接开始了,
满载着提前运送到轨道空间平台上的货物,倒是没有直接上人,
驶向了月面,
并在预期的十天时间内,抵达了月球轨道空间平台,完成了首航。
不过,关于地月航线的事情,到这儿也还没有完。
在第一艘,第二艘电推进飞船完成组装过后,
地面这个名为人类文明的超级工厂,事实上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建造星际飞船的‘流水线’。
在没有停下来的情况下,自然每隔一段时间,就有新的地月星际飞船从这条‘流水线’上诞生。
……
纪年34年。
地月航线上,从地面轨道空间平台,到月面轨道空间平台之间这段路程,
化学火箭开始逐渐被电推进飞船彻底取代。
人类文明充分展示了一个虫族化文明的‘爆兵’速度,
在整个34年,开始以每月至少两艘,多的时候三艘星际飞船的速度疯狂产出。
开始的时候,空间平台上,还需要每隔几天时间,才有一艘星际飞船靠港,
转眼间,就变成了每天都有至少一艘星际飞船靠港,
再到后面,每天都有多艘星际飞船靠港。
就这,还是因为人类文明还有其他大项目在推进着,还没有在建造电推进星际飞船上发挥全力的效果。
而随着地月之间的运载能力飞速提升。
人们对于仍然承担着突破地面引力,完成从地面到同步轨道这段路程的化学火箭反过来开始有些不满意。
哪怕新的人类3号火箭,不再需要来往地月,制造难度严格来说降低了,
同一生产力投入下,能够产出更多人类3号火箭,让每天从环赤道发射场升空的火箭变得更加密集,
但好像还是有些不够。
而电推进发动机的研究,也开始受限于能源和电力输出的问题,陷入了一种新的僵持状态。
于是,在这个时期,
对地面和同步轨道之间的飞行器,人们还做出了一些‘怪东西’。
最典型的,就是在化学火箭推动器外边,绑电推进发动机。
化学火箭依旧承担主要的运载任务,而电推进发动机主要是辅助火箭回收,
来进一步提高火箭发射效率。
这算是一个妥协的方案,
但人类文明在这个时期用起来也不错。
在蔺道感应的画面中,能够看到,地月之间的运载能力,反正是在以一个显而易见的速度突飞猛进。
……
运载能力的提升,反过来推动了月面城市的建设。
因为月面城市暂时受限于能源等多方面原因,还无法正式启用,导致月面常驻人员并没有继续增加。
但,月面城市的建设面积,却事实上在一众研究人员的兴奋中,振奋中,越来越大。
35年,在先前那个月面城市超大舱室的基础上,
人们将另外三个同规模的超大超高舱室,和它拼在了一起。
让月面城市的占地,超过了4万平米。
并且这总共四个超大舱室之间,是大范围连通的。
但一众研究员们,依旧对此不太满意。
因为这种程度,无法满足蔺先生对于月面城市的需要。
在远期规划中,
他们希望由若干个,比这儿更大更高的舱室,组成一个底面积半径超过五公里的超大舱室集合体。
作为第一个月面城市的主体结构和外部结构。
其中至少居住和生活五十万的人类移民。
这个月面城市,将是蔺先生醒来时,他们献给蔺先生的礼物!
不过,
35年这个超大舱室组合体的诞生,还不是当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当年,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突破,
在于算力方面。
人类整体化计划,以及蔺道给人类文明的新目标,
都对人类的算力,提出了极大的要求。
在有些漫长时间的努力中,积蓄中。
算力技术,也成为了人类文明这段时间里,技术爆发的一个重要节点。
……
对于更强大算力的期待中,量子计算机,算是人类目前能够想到的终极答案。
但量子的特性,本身,又让量子计算机这个预想,存在很多困难。
哪怕此刻的人类文明,依旧很难直接触及到这个需要跨越太多的答案。
甚至,对于具有实用价值量子计算机的研究,现在唯一有价值的方向,反倒是当初章鱼文明球形舱内通讯设备里那堆蠕虫。
所以,
对于更强大算力技术的突破,
并没有直接出现在量子计算机上。
在算力技术的研究过程中,
一开始,相关领域的研究员们,是尽可能将原有的半导体,电子芯片推到了理论上的极限,
做出了物理层面的3纳米制程芯片。
性能比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。
但紧随而来的,更严重,更频繁的电子隧穿,一众研究员们也没有找到好办法。
然后,
是转向了碳基芯片的研究。
如果是过往,相当于大半个半导体产业都需要转向,可能有些积重难返,非得磨叽一阵。
但对于此刻的研究员们,人类文明,不考虑这个。
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,
从一个比较大的制程量级,相关领域的所有研究员们汇聚在一起,
相当于重新走了一遍类似硅基芯片提升制程的道路。
从微米级往下推。
过程中,自然克服了许多难关。
然后,
到这一年,
人们做出了第一枚,性能和之前巅峰时期巅峰制程硅基芯片同等程度的碳基芯片。
虽然这枚碳基芯片的制程,还在数百纳米。
但在这个时候,反而是个好消息,因为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。
然后,
到这一年末尾,
碳基芯片有了一次制程和性能上的飞跃,
制程来到了64纳米,性能远超之前的硅基芯片的极限。
而对于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,
能够做出一片来,基本就已经一半等于批量生产了。
仅次年,还没到年尾。
人类第一台基于碳基芯片的超级计算机诞生了。
它的算力,超过了过往所有超级计算机算力的总和。
-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- 新书推荐
-
- 天降萌宝:爹地,跳跳糖好次吗?
- 重生后,我这个废人要逆天改命
- 该死!这些女人的变态占有欲
- 崩坏:格蕾修的梦幻旅程
- 四合院:我是贾家小儿子
- 我提出离婚两清后,渣父女都慌了
- 回村种田后,国家求我上交星舰
- 魔尊穿成omega
- 校花难追?无所谓,她还有舍友
- 穿越到深宫当宫女,我有读心术!
- 我在荒野手搓宇宙飞船
- 藏在儿童故事里的光
- 莫问仙山
- 魂穿战锤,开局魅魔喂饭
- 女扮男装:她又打胜仗了
- 综盗墓:吾心归处
- 开局被女帝夺兵权,玄武门见!
- 夜深人未眠
- 媚骨难降!
- 逆旅的时空
- 无人签收的练习曲
- 纨绔小子闹唐朝
- 狐妖小红娘:我成了白月初?
- 我们的相公天下无敌
- 电流与年轮
- 神豪返现:榜一大姐只想花钱
- 刚回国,绝美前女友连夜绑架我!
- 熵海溯生录
- 乖乖,你哄我一下
- 我在末世里斩鬼
- 我靠!圣女发疯亲了骑士
- 黑白者也第二卷:第二王朝
- 穿越灾年,我带全村奔小康
- 刚升执法堂长老,你把宗主抓了?
- 重生之我是嘲灾
- 快穿:我在各个世界当npc
- 五零辣媳:我在四合院靠怼人发家
- 绝密战队
- 无限任务,从猛鬼街开始
- 搬空钱财,滚刀肉反手把全家举报
- 冰封末世:开局疯狂0元购
- 姑奶奶的军婚
- 娇女逆袭成首辅:我梦里什么都有
- 开局自曝穿越者,再造巅峰大明
- 将门录